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
大家都經常聽到「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」,但是究竟自己可以承受幾多風險?又應該如何衡量?其實有數得計,亦是運用回報及波幅。
資產價格上升(如果價格上升是賺錢)的風險,一般都不會考慮,因為每人都歡迎價格上升。但資產價格下跌的風險,則每個人都特別關注。
以按月波幅6%為例,按標準差計算,出現單年資產價格下跌超過31%(即1.5σ:1.5x-6%x12^0.5)的機會率大約是10%,即10年1遇,等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情況,之前還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、1987環球股災、1981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、1973年石油危機等。
如果有經歷過這些股災,就可以回憶一下當時所投資的是什麼資產,與及股災對當年自己的打擊。
若果當年主要跟隨大市,買一籃子大藍籌(即以按月波幅6%投資),當年資產大約下跌30%至60%(即「按月波幅」除以0.2至0.1),而自己覺得當時的財政狀況還可以承受,那麼按月波幅6%(通常是股多債少的類型)就是你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。
假若當時自己即使持有一籃子大藍籌,但是大跌市的情況之下,自己的財政狀況因而「掹掹緊」,要節衣縮食,就要考慮將波幅下調。例如將波幅下調至4%,即單年資產價格下跌20%至40%,投資物會是股債平均的類型。
如果歷次股災令自己傾家蕩產,那麼你當時的資產價格波幅可能是10%或以上的個別股票及衍生工具,甚至是高槓桿投資。如果傾家蕩產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,那麼可以繼續波幅10%或以上的投資物;如果不想傾家蕩產,就要下降至波幅8%或以下,可能會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。
又如果單年資產價格下跌超過20%已經令自己寢食難安、家嘈屋閉,那麼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大約是波幅2%,單年下跌幅度為10%至20%,投資物會是純債券或股少債多的類型。
按月波幅 | 預期10年1遇
單年下跌幅度 |
2% | 10%至20% |
4% | 20%至40% |
6% | 30%至60% |
8% | 40%至80% |
總而言之,以單年最大下跌所對應的按月波幅作為分界線,連同自己的年紀、投資取向及家庭的財務需要一併考慮,去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,從而選擇不同的投資物。
但要留意由於人生的年歲有限,即投資後損失後返本的年期受年歲上限所限制,於是自然有愈年長愈保守的風險意識。
另外,如果有進行槓桿投資,還要留意槓桿是否過高,即是要將波幅連同「凱利準則」一併考慮。
P.S. 沒有股災回憶的,一是從來沒有進行風險投資,資產都是放入銀行存款或者床下底;又或者是太年輕,天塌下來都不怕。以上兩類投資者,繼續現有的投資策略,應該就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。
Image from funev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