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e ETF 主動型交易所買賣基金
ETF (交易所買賣基金)對於現代投資者應該不會陌生,ETF綜合了傳統共同基金多量分散的優點,與及股票的高流動性特質,加上其低廉的基金收費,日漸成為投資主力。
以往的ETF,多數是追蹤某一指數,例如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。近十年有很多稱為Smart Beta 的ETF,雖然都是追蹤某一指數,但這些Smart Beta 指數,都是按某些特製準則,例如Momentum、Value、Quality、Low Volatility。好像Goldman Sachs有一隻ETF名叫GSLC,就是將以上四種風險因子一併考慮,亦稱為Multi-Factor ETF。
投資界不斷有創新的產品面世,近一、兩年興起一種叫Active ETF (主動型交易所買賣基金),其買賣準則不再是依賴某一指數,而是依賴基金經理。這個投資機制是否似曾相識?說穿了,其實是Hedge Fund(對沖基金)的ETF版本。
舉個例子,JP Morgan 旗下有一Active ETF 叫JPHF,正式基金名稱是JPMorgan Diversified Alternatives ETF(名稱一樣都是看似高回報、低波幅,但又不知買了什麼),基金收費1.31%(暫時只收0.85%),收費比一般傳統對沖基金低,但比一般被動型ETF為高。JPHF運用Equity Long/Short、 Event Driven 及 Global Macro這三種對沖基金常見的投資方法。
Equity Long/Short通常涉及Market Neutral,買入「好股」同時賣出「差股」。
Event Driven是因應某些公司活動而預期將來出現股價升跌,從而作出買賣。常見的公司活動例如收購合併、供股配股、公司被加入或剔出某些重要股票指數等等,這些消息通常從公司內部得知。幾十年前當監管不嚴時,內部消息經常被用來作炒作,散戶沒有保障。近幾十年各地證券監管機構又拉人又罰錢,加上公司本身企業管治的加強,內部消息會很快會被公開披露。有時連公司股價無緣無故的大幅上落,公司都要公開披露自己知不知情。
Global Macro指大環境的影響,例如政策變化、量化寬鬆、加息、脫歐、失業率等等,投資取向多為跨地域,例如美國加息時買入美元資產、沽出歐元資產及日圓資產等等。
《積金大反擊》由經濟日報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,剛巧經濟日報出版社同期有兩本新書,一本叫《期權投機客市場中性操盤攻略》,與Equity Long/Short有關;另一本《港股游擊戰─以弱制強致勝法》與Event Driven有關,而Global Macro則可以看看每天的新聞。
Active ETF是否好的投資對象?如果大家有閱讀mpfDIY文章習慣的,都知道第一關注的事情應該是「回報及波幅」。可是,Active ETF只有一、兩年歷史,暫時未有足夠的回報及波幅資料去作出判斷。如果引用歷史資料, Active ETF的「前身」對沖基金,表現差過指數共同基金(見畢菲特的賭局),指數共同基金又差過指數ETF(收費及流動性),按此邏輯,Active ETF應該差過指數ETF。
Active ETF除了由基金經理選股之外,基金經理亦可做真正的對沖(Hedging),現時已有ETF做外幣對沖及利率對沖。好像Wisdom Tree 旗下的歐洲股票ETF(HEDJ)及日本股票ETF(DXJ),分別做了歐羅及日圓的對沖,令所有歐羅及日圓兌美元的升跌,都對ETF價格的升跌沒有太大影響。至於債券ETF,理論上利率上升會令債券價格下跌,而BlackRock的iShare 旗下的LQDH(持有投資級別公司的債券),就是做了利率的對沖,使Modified Duration 少於1 year,於是,LQDH的價格的升跌,不太受美國利率上升的影響。
美國的ETF領先全球,可憐香港投資市場的ETF發展緩慢,不過,近年基金公司如BMO於香港都推出了一些新穎的ETF,例如上述對沖了歐羅及日圓的歐洲股票ETF及日本股票ETF,BMO都有3160.HK及3165.HK,又有一些亞洲房地產股票ETF(3121.HK)、亞洲收息股ETF(3145.HK)、亞洲投資級別債券ETF(3141.HK)。
強積金於這些投資領域的涉足,將來亦可透過這些ETF而達成。
利申:筆者與BMO完全沒有關係,只是欣賞其拓展市場的勇氣及表現,以及令讀者知道香港的投資市場其實可以有很多選擇,不要來來去去只是恒指ETF及A50 ETF。只要投資者有需求,就會出現供應者,市場的闊度就會拓展。
延伸閱讀:
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hedge fund strategy returns
Image from thestandnew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