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積金策略交流#12 – 移動平均策略及動力投資策略的細節操作

強積金策略交流#12 – 移動平均策略及動力投資策略的細節操作

 

有讀者運用移動平均策略及動力投資策略於富達、銀聯及恒生的強積金計劃細節操作時遇到以下情況:

 

 

運用移動平均策略,富達的基金池只有4、5隻成份基金,但其回報竟然高於滙豐(基金池有6隻成份基金)及銀聯(基金池有10隻成份基金)

 

 

運用移動平均策略及動力投資策略,不同的時間間距,例如3個月、4個月及6個月,回報數字會有所不同。更甚者,運用6個月間距於恒生強積金自選計劃,近5年累計回報會是-18%

 

 

「移動平均策略」及「動力投資策略」於《積金大反擊》內提及了兩項變化,一項是時間間距,見《積金大反擊》第87頁;另一項是運用50/50時,可調整資產比例,見《積金大反擊》第86頁。

 

其實還有其他多項變化,遲些有獨立文章詳細討論。《積金大反擊》書中用「6個月間距」及「50%移動平均/50%動力投資」,是取其折中表現及普遍性。

 

個別不同強積金計劃,就不同的時間間距有不同的回報及波幅,例如在某一策略某一時間間距之下,富達較滙豐及銀聯好,屬於正常,因為普遍來說,基金開支較高的,於「移動平均策略」及「動力投資策略」回報會較差,見此文及《積金大反擊》第92頁。

 

當進行回測時,會出現個別「時間間距」有較好回報及波幅,但是,如果以此優化了的「時間間距」去作為實際執行,由於其優化結果是存在於過去的回測取樣時期,未來的基金價格走勢未必一樣,情況就像「回報波幅優化策略」(見《積金大反擊》第60頁),回報及波幅在採用優化了的「時間間距」後的未來表現,未必如優化計算結果般理想。

 

所以,回測要進行敏感性分析(Sensitivity Analysis)將不同時間間距變化都全部考慮,像《積金大反擊》第92頁,令自己對不同「時間間距」之下的回報及波幅表現有個概念,不會沉迷於單一優化了的「時間間距」。

 

從《積金大反擊》第92頁及其他分析可見,「移動平均策略」及「動力投資策略」於3個月至9個月比較平穩,故此,書中折中取用6個月「時間間距」。有鑑於近年股市急促的變化(見此),個別強積金計劃亦可考慮將3個月「時間間距」與6個月「時間間距」一并運用。

 

如果以分散波幅為前提,可同時考慮兩個時間間距。例如發現「移動平均策略」是3個月間距及6個月間距較好,而「動力投資策略」是5個月間距及8個月間距較好,那麼,運用50/50時,每個不同「時間間距」的策略各佔25%資產。不過,這樣的每月成份基金的分配設定便會有少許複雜。

 

《積金大反擊》書中將50/50內兩個策略的時間間距設定為同一6個月間距,是由淺入深,方便入門讀者。50/50內兩個策略的「時間間距」如果不同,很多情況會出現更高回報,更低波幅。再結合兩個策略不同的資金比重(即不是平均分配資產),例如10%動力-3個月、35%動力-6個月、25%移動-5個月及30% 移動-8個月,情況更加千變萬化,如果真的要追求最優化的結果,就要再配合「回報波幅優化策略」的計算方法。

 

不過,亦是嗰句,優化結果不代表未來,50/50資產平均分配(類似大包圍),折中取6個月時間間距,加上3個強積金計劃,已經能達到8%的回報要求,不要太鑽牛角尖,追求屬於過去的優化結果。

 

「移動平均策略」及「動力投資策略」就如數學方程式,沒有單一的變數數值可以滿足過去現在將來的所有情況,尤其不同的強積金計劃內有不同的成份基金,不同的成份基金又有不同的回報表現,《積金大反擊》書中將資產平均分配及6個月時間間距,是考慮接近10個強積金計劃自成立起至2016年6月底的情況,6個月時間間距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,但已是折中足夠。

 

Image  from inc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