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lly criterion 凱利準則#2
凱利準則揭示了一個投資盲點,就是投資者以為「平均回報」便是等於「本金增長率」,以為平均回報大於零便長遠有正回報。此觀念於沒有槓桿及正常波幅(按月波幅4%)的投資物都大致成立,但遇上高槓桿及高波幅投資物,就不是這麼簡單。
「平均回報」及「本金增長率」的計算各有不同。用液晶體顯影眼鏡例子,假如每次落注為本金的10%,有60%贏、40%輸,「平均回報」的計算是(+10%)x60%+(-10%)x40% =2%。
但「本金增長率」的計算則不同:假如玩5舖,按60%贏、40%輸比例,便有3舖贏、2舖輸,5舖後回報是1.1×1.1×1.1×0.9×0.9 =1.07811,贏輸先後次序沒有分別,本金增長率是1.07811^(1/5)-1 =1.5%。長期本金增長率是(1+10%)^60%x(1-10%)^40%-1 =1.5%,「本金增長率」與「平均回報」兩者數字結果差不多。
不過,如果每次落注改成為本金的50%,平均回報是(+50%)x60%+(-50%)x40% =10%,但本金增長率是(1+50%)^60%x(1-50%)^40%-1 =-3.3%,長期落注只會出現本金虧損。
考慮回報及波幅的「本金增長率」公式是:
m – 平均回報
f – 本金比例
s – 波幅
用於另一例子,投資物年均回報10%、按月波幅4%(按年波幅13.9%),如果投資比例是本金的50%,年均回報是10%x50% =5%,本金增長率是10%*50%-(13.9%^2)(50%^2)/2 =4.98%,兩者數字差不多。但如果按月波幅增加為8%(按年27.7%),及投資比例提升至本金的100%,年均回報是10%x100% =10%,本金增長率是10% x100%-(27.7%^2)(100%^2)/2 =6.16%,在高槓桿及高波幅之下,本金的增長率明顯低於平均回報。
如果槓桿比例更進一步提高,例如增加為本金的300%,年均回報是10%x300% =30%,本金增長率是10%x300%-(27.7%^2)(300%^2)/2 =-4.5%,長期本金只會出現虧損。
可見,如果沒有好好控制本金比例,當投資的本金比例太高,即使平均回報是正數,本金增長率都可以出現負數,長期按此本金比例投資,只會出現虧損。
「平均回報」可以看成是每次投資金額及本金都一樣,賺蝕不會累計至本金,本金不變。但「本金增長率」則獨立考慮各次投資的回報影響,每次投資的賺蝕會累計與疊加至本金,投資金額及本金都不是固定的,會隨回報賺蝕而增減(股票是一例子,股價上升,投資本金便一同上升),只要有一次的回報出現-100%,即使出現的機會率只是一億分之一,「本金增長率」的計算結果都會是-100%,但「平均回報」的計算則會對這一億分之一的-100%回報看得很輕。所以,只要是有風險(波幅)的本利累計投資,好像股票,就要考慮「凱利準則」,以免過出現投資盲點,過度投入資金,令「本金增長率」出現負數。
強積金及其他股票、公司債券、房地產等都是有風險(波幅)的投資,價格(投資金額)會升升跌跌;但銀行定期、保險保證金、不會違約及沒有槓桿的債券等,在短期上可以視為零風險的一次性投資,賺蝕不會累計至本金。不過世事變化難料,銀行及保險公司可以倒閉,國家可以滅亡,時間一長,這些投資物都可以出現風險。
延伸閱讀
http://www.edwardothorp.com/article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