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誕鐘、買滙豐:季節性買賣

聖誕鐘、買滙豐:季節性買賣

 

有些公司的業務會受季節性因素所影響(例如零售、旅遊),隨着季度業績的公布,公司股價亦會反映這些季節性影響。

 

坊間有所謂「五窮六絕七翻身」、“Sell in May and go away”、「聖誕鐘、買滙豐」等類似季節性影響的說法,究竟熟真熟假?

 

以1987至2015年這二十九年間的恒生指數作統計,有一個有趣的發現,就是有些月份的平均回報較高,有些為負數:

 

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
當月平均回報 -0.10% 3.17% -1.01% 2.60% 1.03% -0.18% 2.91% -1.82% 0.14% 1.12% 0.64% 2.24%
當月平均回報的波幅 7.73% 6.64% 5.77% 6.68% 8.06% 6.35% 5.29% 6.07% 7.92% 15.82% 6.00% 6.02%

 

長揸(BUY & HOLD

如果由1987年1月買入並持有恒指至2015年12月,二十九年間的年均回報為10.7%(計入派息),按月波幅8.5%。

 

季節性買賣

如果只在2月、4月、7月及12月買入持有恒指,為期一個月,月尾沽出;而在3月及8月沽空恒指,為期一個月,月尾買回,其餘月份轉持現金,三十年間的年均回報為13.8%,按月波幅3.2%

 

年內只有六個月份進行買賣,其他六個月轉持現金,按月波幅因此減半;另外由於有買有沽,年均回報上升2.5%,剩餘其他六個月可以做港幣定期,又賺多少少利息,補償買賣交易費用。

 

見下表,季節性買賣年內回報於各年都十分穩定,二十九年內只有三年出現負回報,蝕得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的-11.5%,但對比當年恒指的-17%,亦不是太差。

 

  恒指年內回報 季節性買賣年內回報
1987 -8.2% 29.1%
1988 19.4% 8.6%
1989 9.8% 20.5%
1990 11.2% 22.1%
1991 39.5% 12.9%
1992 28.4% 11.0%
1993 79.8% 33.6%
1994 -34.4% 4.2%
1995 24.1% 15.6%
1996 31.9% -7.1%
1997 -19.7% 34.5%
1998 -2.4% 9.3%
1999 55.1% 18.4%
2000 -9.6% 7.8%
2001 -25.6% 17.2%
2002 -17.0% -11.5%
2003 33.6% 5.9%
2004 15.5% 4.2%
2005 7.7% 15.8%
2006 32.6% 14.5%
2007 35.6% -0.1%
2008 -62.4% 35.5%
2009 45.8% 20.4%
2010 8.1% 6.1%
2011 -19.2% 11.5%
2012 24.1% 20.8%
2013 6.1% 5.9%
2014 4.8% 12.1%
2015 -3.7% 19.9%
年均回報 10.7% 13.8%
按月波幅 8.5% 3.2%

 

由於要在3月及8月沽空恒指,因恒指下跌而賺錢(沽恒指)有很多種方法,例如期貨(Futures)、期權(Options)、認股證(Warrants)及牛熊證(Callable Bull/Bear Contracts)等等,將來可能還有逆向恒指ETF。而因恒指上升而賺錢(買恒指),最簡單是買盈富基金,取其零溢價及低買賣差價。

 

但由於衍生工具有槓桿,一年又要買賣六次,所以要選擇合適工具(例如貼市、低溢價、即月、遠回收價等),與及計算好對沖比率,亦要選擇一間平價佣金的證券行。

 

另外,年均回報為13.8%、按月波幅3.2%看似吸引,但最重要的是日後恒指升跌模式與歷史吻合(2016年此策略的回報應該強差人意),否則Data Mining 的結果只是Curve Fitting,亮麗的回報只是活在過去,而不是將來。

 

這種另類投資策略,未必人人都有信心及恆心去執行。但是,這亦可作為一個例子,說明投資策略可以五花百門,當計算好該策略的回報及波幅後,便會小心翼翼地去落實執行,注碼當然由少開始。

 

 

Image from hk.finance.yaho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