憎人富貴厭人貧

憎人富貴厭人貧

 

人生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,瞓覺定係温書,開工定係打機,買衫定係去旅行,飲茶定係行街,做生定係做熟,買定係賣,很多時候,要做出這些決定,都有很多心理影響。

 

 

想想以下情況:

 

有一份工,自己薪金每月5萬元,而其他同級同事每月3萬元。

 

另一份工,自己薪金每月8萬元,但其他同級同事每月10萬元。

 

你會揀邊份工?邊份工會令你做得開心啲?

 

 

同樣,有一份工,自己每年大假14日,而其他同級同事每年10日。

另一份工,自己每年大假28日,但其他同級同事每月年40日。

 

你會揀邊份?

 

 

以上問題,有美國Harvard學者於1988年研究過,研究結果(見此)發見,有超過一半受訪者選擇自己比同級同事待遇較好的一份工, 而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一份工

 

 

 

 

 

這個「比人好」的選擇有什麼問題?問題就是第二個選擇,在得益的數量上是高於第一選擇,即是第二個選擇人工較高,年假較多,對自己最為有利。

 

既然第二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,但為何超過半數人會追求第一選擇?

 

這涉及心理因素,「比其他人有更佳待遇」對於過半數人的心目中是一份無形的利益,這心理上的無形利益,比起人工及假期數量等可量化的有形利益較貴重。

 

例如,有家長會認為子女於名校考第尾,倒不如於屋村學校考第一。將學童心理放更重要地位,寧為雞頭不為牛後。

 

不過,又有些人會放棄理想,於大學選擇揾錢科目,重視有形利益,令家人生活安適。

 

投資方面亦一樣,自己蝕幾多唔好理,睇人仆街最開心,這類人將時間運用在治癒心靈,而不是檢討分析追求知識。

 

簡單二分,可以看作為感性理性兩面,這兩面的比重於各人心目中各有不同。有人要威要面,個個月入不敷支;有人知足常樂,咸魚白菜也好好味。

 

此外,心理快感是會隨年紀變化,年輕時少不更事,率性而行;職場人士多作實質利益計算,猜忌比較;年長人士看淡世事,更重關係。

 

最後,想想選擇強積金繼續低迷,繼續發洩不滿;還是幸苦一點提升強積金回報,讓退休後多個錢傍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