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全美50大慈善家
正所謂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。啲有錢佬賺左咁多錢,又點樣做慈善回饋社會? 以下綜合左2024年美國慈善嘅情況:
美國富豪階層嘅慈善捐贈於2024年呈現「冰火兩重天」格局。前50名捐贈者總承諾金額達162億美元,較2023年通脹調整後增長33%,但資金流向集中於傳統象牙塔,社會基層受惠比例不足3%。呢場金錢遊戲背後,既折射資本力量嘅社會責任,亦暴露出慈善機制嘅結構性矛盾。
三巨頭領跑 教育醫療成主戰場
前紐約市長彭博以37億美元捐贈蟬聯榜首,其中10億美元用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費減免,創美國醫學教育史上最大單筆資助。Netflix共同創辦人里德·哈斯廷斯夫婦以16億美元緊隨其後,戴爾(Dell)科技創辦人米高·戴爾家族則以15億美元位列第三。有趣嘅係,三甲均選擇將資金注入自家基金會或捐贈者建議基金(DAFs),44%捐贈金額停留喺「金融中轉站」。
醫療領域出現破紀錄操作——93歲嘅露絲·戈特斯曼向愛因斯坦醫學院捐贈10億美元,即時免除全校學生學費,被譽為「最直接嘅階級流動助推器」。但對比聯邦醫療補助每年8,000億美元預算,私人捐贈仍屬杯水車薪。
富豪捐錢為乜?
稅務規劃係重要推手。美國遺產稅率高達40%-50%,成立私人基金會可將資產全額轉移兼保留控制權,每年僅需支出5%資產用於慈善相關活動——包括家族成員高薪職位。彭博嘅捐贈使其節省近14億美元稅款,相當於捐贈額嘅38%。
道德光環亦係考量要素。Warren Buffett累計捐贈494億美元,透過「裸捐」承諾塑造「現代卡內基」形象。但學者指出,其持股嘅巴郡從未派息,變相延緩實際資金流出。
社會影響嘅雙面刃
教育捐贈確實改變部分命運。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受助學生中,85%來自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家庭,畢業後選擇基層醫療比例提升40%。但常春藤盟校每年獲得嘅慈善資金,足夠覆蓋全美社區學院十年運營成本,資源錯配問題突出。
就業市場出現新趨勢——慈善基金催生「專業化公益崗位」。DAFs管理機構過去五年僱員數量激增217%,年薪中位數達12.3萬美元,形成新興「白手套」產業鏈。
未來變革信號
年輕富豪正改寫遊戲規則。30歲以下捐贈者中,63%優先支持氣候科技與人工智能倫理項目,有別於傳統教育醫療偏好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雖未公開具體捐贈,但其名下基金會已投資3.7億美元於碳捕捉技術研發。
監管壓力亦在升級。拜登政府擬推出《慈善透明度法案》,要求DAFs在15年內完成資金撥付,結束「永久貯藏」狀態。呢項改革若通過,將釋放約240億美元閒置資金。
公私合作模式嶄露頭角。微軟與比爾及梅琳達·蓋茨基金會聯手成立「全球健康創新基金」,企業提供技術、政府匹配資金、慈善機構負責落地,首期50億美元項目已覆蓋12國疫苗供應鏈。
但深層矛盾依然難解。全美慈善資金僅佔GDP 0.64%,卻要彌補政府削減嘅3.2%社會福利支出。富豪階層嘅捐贈選擇,某種程度成為公共政策嘅「影子指揮棒」。呢場金錢與社會責任嘅博弈,將持續塑造美國慈善生態嘅未來樣貌。
延伸閱讀
https://www.forbeschina.com/leadership/67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