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幸福報告2025

世界幸福報告2025

由University of Oxford: Wellbeing Research Centre所撰寫的《世界幸福報告2025》(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)最近出爐 (見此)。

全世界147個國家地區入面,香港排第88位,唔算最差,但絕對講唔上理想,在華人社會包尾。作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、國際城市,點解香港人幸福感會越嚟越低?到底香港人係咪真係愈住愈唔開心?

本文圍繞《世界幸福報告2025》內容闡述:


📊 一啲數字,睇清香港排第88背後嘅故事

世界幸福報告主要根據以下六大指標,綜合每個地方居民嘅「主觀幸福感」:

  1. 人均GDP(收入水平)

  2. 健康壽命

  3. 社會支持(有冇人可以靠)

  4. 生活自由度

  5. 慷慨程度(捐款、幫人)

  6. 貪污程度(對政府/機構信任)

香港最大問題唔係經濟,而係「人與人之間嘅連結」明顯出現斷層。報告指出,香港人喺「社會支持」同「生活自由」方面得分偏低,加上對他人善意估計過低,導致整體幸福感唔升反跌。

報告用咗一個好有趣嘅例子去測試「信任」:如果你嘅錢包跌咗,有幾大機會被人送返?

香港人普遍覺得:「應該冇乜機會,有人執咗都唔會還返。」
但現實上,其實香港錢包被歸還嘅比例係高過市民預期。
換句話講,我哋對他人太冇信心,對世界太悲觀,結果自己先唔開心。


🧊 香港人點解愈住愈孤單?

《報告》第3章指出,「食飯有冇人陪」都會影響幸福感。成日一個人食飯嘅人,會比經常同人一齊食飯嘅人,幸福感低好多。

香港人生活節奏快,工時長、壓力大。好多打工仔中午係公司匆匆食個外賣,夜晚又加班,返到屋企可能都係自己搞掂;有啲人一至日都冇同屋企人見面、講說話。

呢種情況,漸漸變成「正常化」,但其實背後潛藏住一股集體孤獨

幸福唔係豪宅唔係跑車,係有人記得你鍾意飲凍檸茶少冰;係有人問你今晚返唔返屋企食飯。


🧠 政治、社會變化對快樂有幾大影響?

幸福唔止係私人事,亦係結構性議題。
報告第7章提到,「幸福感低同社會不信任度高」係政治極端化社會撕裂嘅重要誘因。

香港過去幾年經歷社會運動、疫情、移民潮、樓價高企、人口老化⋯⋯呢啲全部都會影響市民對未來嘅希望同安全感。生活選擇好似愈嚟愈窄,前景好似睇唔清,慢慢就覺得「做人冇自由」。

《報告》亦指出,「感覺自己冇得揀」係拖低幸福感嘅重要因素。冇選擇、冇發聲空間、冇共識,唔開心就變成集體情緒。


🤝 原來「幫人」先會快樂?

你可能會好驚訝:報告話,幫人原來比被幫助更提升快樂。
但條件係——你真係出自真心去做,而唔係為咗攞掌聲或者自我感覺良好。

香港人其實唔少好人,社區入面有唔少默默行善嘅「無名英雄」。但我哋社會好少會鼓勵人講「多謝你幫咗我」、「你真係好人」。當社會文化唔重視同理心、唔肯讚人,做好事都好似冇乜人會理,咁樣好人會愈做愈少。

如果我哋想成為一個「互信社會」,唔單止要有制度、要有法治,更重要係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同理解


🔄 點樣扭轉局面?唔係淨係靠政府

香港可以變得更快樂,唔一定等制度變先得。提升幸福感唔一定要從宏觀政策入手,其實每日一啲小行動都可以做起:

✅ 日常小事,令你同他人都開心啲:

  1. 約朋友食飯:唔好再話「下次先啦」;

  2. 主動打招呼:搭電梯唔好當透明人;

  3. 講一句「唔緊要 / 唔好意思」:善意其實好簡單;

  4. 幫下有需要嘅人:捐物資、探獨居長者;

  5. 相信人性係善:唔好覺得「人一定衰」;

  6. 多啲主動同人打招呼:由街坊、同事開始,打破冷漠;

  7. 創造社交場合:唔好少睇公司lunch gathering、家庭聚餐;

  8. 重建信任:例如參與義工活動、幫助陌生人;

  9. 學識感恩與慷慨:「真正快樂嘅人,係樂於助人嘅人」。

 

 

📌【結語】

香港並唔係冇條件變得更快樂,而係我哋未夠空間去實踐「生活唔止得工作」。如果我哋可以改變對人嘅假設,從「人係冷漠」變成「人有同理心」,可能香港排名唔只上升,我哋每日都會活得更自在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

 

《世界幸福報告2025》(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)https://worldhappiness.report/ed/2025/

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